*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遭遇关键部件“卡脖子”困境。据行业调研机构IoT Analytics*数据,受芯片短缺、原材料涨价及地缘政治供应链重构影响,2023年第三季度*工业传感器平均交货周期已延长至24周,较去年同期翻倍,部分型号价格涨幅超300%,直接威胁智能工厂建设进度。
供应链“多米诺骨牌”倒塌
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底层感知设备,压力、温度、振动等类型传感器需求随智能工厂投资激增而暴涨。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统计显示,2023年上半年国内智能工厂传感器采购量同比增长58%,但头部厂商西门子、霍尼韦尔等产能利用率不足70%,主要受制于MEMS芯片代工产能紧张及稀土磁性材料供应波动。
下游企业“拆东墙补西墙”
在长三角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,因传感器缺货导致3条智能产线停摆,企业被迫将库存的消费级传感器改装用于工业场景,但设备故障率上升40%。另一家光伏企业则通过高价竞拍二手传感器维持生产,单台成本较正常价格高出2.3倍。
国产替代加速突围
面对缺货危机,国产传感器厂商迎来窗口期。汉威科技、歌尔股份等企业通过“芯片-传感器-算法”一体化布局,将部分产品交货周期压缩至8周以内。工信部《智能传感器产业行动计划》提出,到2025年实现30%高端工业传感器国产化替代,目前已有12类关键产品进入重点攻关清单。
业内专家警告,若供应链紧张态势持续至2024年,*智能工厂建设进度或将推迟18-24个月,建议企业加强传感器冗余设计并探索分布式感知网络等替代方案。